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为什么不建议去新加坡留学

宝子们,老席最近收到好多私信:“老席老席,新加坡留学到底值不值得冲?”作为在新加坡待了10年的“老留学生”,今天想抛开“滤镜”聊点实话——不是泼冷水,而是帮你把“为什么不建议去新加坡留学”的现实考量掰扯清楚。留学是人生重要选择,只有想清楚“不适合”的点,才能更确定“适合”的答案呀~

为什么不建议去新加坡留学插图

一、如果你偏爱“松弛感”校园生活,新加坡可能太“卷”了

新加坡的大学简直是“学霸聚集地”!老席见过太多学生凌晨2点还在图书馆刷题,小组作业卷到凌晨3点改第10版PPT。尤其是NUS和NTU,课堂上随便一个同学可能就拿过国际奥赛金牌,课后还要忙着实习、科研、参加各种竞赛。

举个真实例子:老席带过的上海学生小陈,原本以为新加坡留学“轻松拿文凭”,结果第一学期就被碾压——同组马来西亚同学用三种语言写商业分析报告,本地同学自带家族企业管理经验,吓得他每天泡实验室到关门。如果你是那种需要“躺平缓冲期”的性格,新加坡的高强度节奏可能让你喘不过气~

而且新加坡大学对成绩“锱铢必较”,很多课程采用“曲线评分”,意味着你努力拿A的同时,还要祈祷同学别太厉害。老席见过太多学生因为0.1分的GPA差距错失奖学金,这种“卷到细节”的氛围,真的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~

二、如果你是“气候敏感星人”,新加坡的湿热可能让你崩溃

新加坡全年30℃+、湿度80%+,老席第一次落地时,行李箱里的毛衣直接“闲置四年”。每天出门像走进蒸笼,妆面20分钟就花,头发永远黏在脖子上,连本地人都开玩笑说“空调是新加坡的灵魂”。

更难熬的是雨季!2025年的11月,老席经历了连续两周的暴雨,校园里到处积水,穿拖鞋打滑,穿运动鞋泡湿,那种“衣服永远晒不干”的感觉,让北方同学直呼“想念暖气和干爽的秋天”。如果你是一出汗就烦躁、对潮湿过敏的宝子,真的要三思~

三、如果你是“中国胃深度患者”,饮食可能成为日常难题

新加坡虽然华人多,但本地菜偏甜辣,海南鸡饭、肉骨茶、辣椒螃蟹吃两周觉得香,吃半年真的会腻!老席见过最惨的同学,从国内带了20包火锅底料,结果开学两个月就吃完了,后来每周坐半小时地铁去牛车水买速冻水饺。

而且学校食堂的选择有限,NTU的云南园食堂算“中餐友好”,但麻辣香锅的辣度连四川同学都觉得“小儿科”,更别说想喝碗正经的胡辣汤、豆腐脑了。如果你是那种“一顿不吃家乡菜就难受”的人,新加坡的饮食可能让你每天为“吃什么”发愁~

四、如果你渴望“文化冲击”,新加坡的“中庸感”可能让你失望

很多人以为新加坡是“东西方文化碰撞”,但实际体验更像“温和的融合”:中文畅通无阻,路标、菜单都有双语,连出租车司机都能和你唠两句家常。这种“低磨合成本”对适应力弱的同学是优势,但对渴望“彻底跳出舒适圈”的宝子来说,可能少了点“留学该有的新鲜感”。

老席有个北京同学,原本期待体验“纯正海外生活”,结果发现新加坡的华人社区比国内还热闹,春节逛牛车水像逛庙会,反而怀念起在欧美留学时的“文化碰撞感”。如果你追求“沉浸式外语环境”或“强烈的文化反差”,新加坡可能不会给你太多“新鲜感冲击”~

五、如果你预算有限,性价比可能没想象中高

虽然新加坡学费比欧美低,但2025年公立大学每年3-5万新币(约15-25万人民币),加上生活费每年10-15万,四年下来60-80万,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不小的开支。而且很多“隐性成本”容易被忽略:比如想进顶尖企业实习,需要频繁参加networking活动,一套正装、几次聚餐下来,钱包不知不觉就瘪了。

更现实的是奖学金竞争激烈!政府奖学金要求高考一本线85%+、雅思6.5+,企业奖学金偏爱有本地背景的学生,普通成绩的同学可能只能拿点小额校内奖,分摊下来学费压力依旧不小。老席见过太多家长咬牙凑学费,结果孩子因为不适应想回国,陷入“进退两难”的境地~

六、如果你计划毕业后回国考编,学历认可度可能有“隐形门槛”

新加坡国立、南洋理工的QS排名确实亮眼,但国内部分体制内岗位、国企招聘时,会把“新加坡留学”归为“亚太地区”,相比欧美名校的“全球认可度”,可能存在微妙差异。老席曾帮学生咨询过某省份的人才引进政策,发现对“新二”的加分项比哈佛、MIT低半档,这对目标明确考编的同学来说,需要提前考量。

另外,新加坡的教育偏“实用主义”,课程设置紧贴就业市场,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读博搞科研,美国的学术资源和实验室设备还是更胜一筹。老席带过的理科生小王,为了申请MIT博士,不得不在新加坡额外花钱参加美国的科研项目,性价比反而降低了~

七、如果你是“社交依赖型”,朋友圈可能会“断层”

新加坡的同学来自全球50+国家,表面看“社交圈很广”,但实际深入交往很难。老席观察到一个现象:中国学生很容易形成“小圈子”,和本地同学、东南亚同学的交集停留在小组作业,很难真正融入对方的生活。比如马来西亚同学周末约着去清真寺,印度同学邀请参加屠妖节,文化差异让很多社交停留在“礼貌微笑”阶段。

更现实的是,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:本地同学留在新加坡,东南亚同学回国,中国学生一部分留新一部分回国,曾经的“留学搭子”很快失去联系。如果你是那种依赖“深厚朋友圈”的人,可能会在毕业后感到失落~

八、如果你向往“校园自由”,新加坡的“精细化管理”可能让你窒息

新加坡大学的“精细化”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:宿舍门禁到点自动锁,图书馆预约系统精确到小时,就连社团活动都要提前两个月报备。老席见过最严格的案例:某同学在宿舍煮火锅被举报,结果收到校方警告,理由是“触发烟雾报警器影响公共安全”。

这种“井然有序”对自律的同学是优势,但对向往“自由放养”的宝子来说,可能觉得“管得太宽”。比如想翘课去周边国家玩?不好意思,考勤占期末成绩30%;想在校园里摆摊卖闲置?需要申请“临时商业许可”。如果你是“讨厌被规则束缚”的性格,可能会觉得处处受限~

老席真心话:没有“绝对不建议”,只有“适不适合”

写这篇文章,不是说新加坡留学不好,而是想帮你撕掉“滤镜”,看清背后的现实考量。比如老席带过的学生中,有人因为新加坡的高效就业政策实现年薪30万,也有人因为气候不适应抑郁休学——留学的“值不值”,从来不是看别人的评价,而是问自己的内心:

你能接受全年湿热的天气吗?你喜欢“目标明确、步步规划”的生活吗?你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新加坡的优势匹配吗?

如果你还是拿不准,老席建议你打开“新加坡留学全知道www.bxbphd.com”,里面有“留学适配度测试”,输入你的性格、目标、偏好,就能生成专属分析。留学是一场冒险,只有避开“不适合”的坑,才能让这场冒险变成“值得的奔赴”~

宝子们,老席今天的“泼冷水”不是终点,而是希望你在选择时多一份清醒。新加坡留学就像一双漂亮的鞋子,别人穿得好看,你穿得合脚才最重要~你还在等什么呢,难道不想在奔赴理想前,先把所有的“不适合”都想清楚,让留学真正成为你人生的加分项吗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